为什么泰语里有那么多潮州话?——移民浪潮下文化的多元融合与深远影响

秦老师
2025-05-08
来源:原创

学习泰语的同学,应该都听过很多泰语里的“潮州话”?我们称之为“ภาษาแต้จิ๋วในไทย” ,其实在泰语的外来词汇中,除了有潮州话,还有广东话、福建话等,这是源于早期中国沿海移民对泰国文化的深远影响。

泰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图景中,潮州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。自 19 世纪起,尤其是 1850 年至 1930 年间,潮汕地区因人口压力、生计艰难,加之泰国在拉玛四世和拉玛五世统治时推行开放政策,吸引了大批潮汕人移民至此。这些怀揣着梦想与勇气的潮州人,背井离乡踏上泰国这片土地,不仅为泰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,更将潮州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异国他乡,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,对泰国的语言、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且持久的影响。


语言:日常交流中的潮州印记


在泰国,潮州话是华埠的通用语言之一,见证着潮州移民的历史与传承。大量潮州移民的到来,使潮州话在泰国华人社区广泛使用。历经岁月沉淀,许多潮州话词汇融入泰语,丰富了泰语的词汇库。语言是文化交流最直接的载体。在曼谷街头,泰语里的潮州词汇俯拾皆是。泰国人称呼老板为 “甫知(po chai)”,源自潮汕话 “老板”;泰式糕点 “木仔(ma muang)” 实则是潮州人对番石榴的称呼。


这些词汇最初诞生于唐人街的商铺、码头,潮汕商人与泰国顾客在交易中逐渐形成一套混合语。随着潮汕移民后代与泰国本地人的深度融合,这些词汇从市井俚语上升为标准泰语,甚至被收入泰国权威词典。如今,在泰国教育部编写的《泰语常用外来语手册》中,潮州语借词占比高达 18%,成为泰语吸收外来语的重要来源。

在日常购物场景中,一些与买卖、商品相关的潮州话词汇被泰国人接纳。比如泰语中 “粿汁” 发音 “goi chap”,与潮州话发音相似,这是潮州美食名称融入泰语的典型例子。还有 “面线”,泰语发音为 “mee sua”,同样保留潮州话特色。在菜市场、杂货店,买卖双方交流时,这些源自潮州话的词汇频繁出现,成为商业交流的一部分,体现潮州商业文化对泰国的渗透。

在家庭和社交场合,潮州话的使用更为普遍。泰国的潮州家庭中,长辈与晚辈交流常用潮州话,传递家族故事、传统习俗,维系家族情感纽带。在华人社区的聚会、节日庆祝活动中,潮州话营造出浓厚的乡情氛围,让远离故土的潮州人找到归属感。即便部分年轻华人后裔泰化程度较高,但潮州话作为家族文化符号,仍在家庭交流中保留一定地位,承载着家族记忆与文化传承。


生活习惯:衣食住行里的潮州风情


饮食:舌尖上的潮州味道

潮州饮食文化在泰国大放异彩,各类潮州美食深受泰国人民喜爱,成为泰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。粿汁在泰国街头小吃摊常见,软糯的粿条搭配卤汁、卤肉、卤蛋等食材,口感丰富,让人回味无穷。许多泰国人早餐或夜宵会选择一碗热气腾腾的粿汁。还有潮州肠粉,以细腻的米浆皮包裹虾仁、猪肉、蔬菜等馅料,淋上特制酱汁,鲜嫩爽滑,在泰国的早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,不少泰国人对其喜爱程度不逊于本土美食。


潮州餐馆在泰国各地林立,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镇都能品尝地道潮州菜。冬菜煲、潮州鱼饭、普宁豆酱鸡等经典菜肴,以独特风味吸引众多食客,不仅华人常去,泰国本地人也慕名而来。一些潮州餐馆经营多年,成为当地美食地标,见证潮州饮食文化在泰国的扎根与发展。

此外,潮州饮食文化的烹饪技艺和饮食礼仪也对泰国产生影响。潮州菜注重食材新鲜、烹饪精细,这一理念影响部分泰国厨师,使其在烹饪中更注重食材品质与烹饪技巧。在正式聚餐场合,潮州饮食礼仪如座位排序、敬酒方式等,也被一些泰国华人家庭或餐馆借鉴,融入泰国社交礼仪。


服饰:传统元素的现代演绎

虽然泰国服饰文化以泰式传统服饰为主,但潮州文化元素在泰国服饰领域留下痕迹。在一些泰国华人社区活动、传统节日庆典中,能看到潮州传统服饰身影。女性穿着的潮州旗袍,以其修身剪裁、精美的刺绣,展现东方女性优雅气质,与泰式传统服饰的鲜艳色彩、宽松款式形成文化碰撞与融合。


一些泰国设计师从潮州服饰获取灵感,将潮州刺绣、盘扣等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,推出兼具东方韵味与现代时尚感的作品,在时尚界备受关注,使潮州服饰文化以新形式在泰国传播。

居住:融合风格的建筑呈现

泰国的建筑风格多样,潮州文化影响下,部分建筑呈现出独特的融合风貌。在泰国华人聚居区,能看到一些融合潮州建筑元素的庙宇、宗祠和民居。潮州建筑以木雕、石雕、嵌瓷等装饰工艺著称,这些工艺在泰国华人建筑中得以应用。


庙宇的屋脊、梁枋上,精美的木雕和嵌瓷装饰,色彩斑斓、造型生动,展现潮州工匠精湛技艺。宗祠建筑布局讲究对称,体现潮州传统家族观念,与泰国建筑的开放性、注重自然融合特点相结合,形成独特风格。在一些华人家庭住宅中,也能发现潮州文化元素,如庭院布局、门窗装饰等,虽规模较小,但彰显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


出行:传统与现代的交织

在泰国,出行方式受现代交通影响较大,但潮州文化在特定出行场景中仍有体现。在一些传统节日庆典或民俗活动中,能看到潮州特色的出行元素。例如,在游行活动中,会有潮州锣鼓队开道,队员身着传统服饰,敲打着响亮的锣鼓,营造热闹喜庆氛围,吸引众多民众围观。这种传统的出行仪式,不仅是潮州文化在泰国的展示,也成为泰国节日庆典的亮点,增进泰国人民对潮州文化的了解与喜爱。

娱乐与艺术:潮剧的独特魅力

潮剧作为潮州文化的瑰宝,在泰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。早在泰国大城王朝(1350 - 1767)时期,潮剧就已传入。当时,大城华人社会中有潮剧演员,在佛历 2228 年(1685)泰国大城王朝的一次盛宴中,潮剧作为压轴节目登场。在吞武里王朝(1767 - 1782)时期,因郑王是潮州人后裔,潮剧得到迅猛发展,一次玉佛升殿盛典中,湄南河两岸同时有四台潮剧演出。曼谷王朝时期,潮剧在暹罗宫廷和达官贵族中也备受青睐,如拉玛二世时期,暹罗宫廷上演泰国名剧《伊脑》时,剧中插进潮剧片段。


二战后,大量潮州新移民涌入泰国,潮剧迎来又一个黄金时期。20 世纪 50 年代,曼谷华人聚居区耀华力路有中一枝香、老怡梨、老梅正、中正顺和老宝兴等五大潮剧戏班,日夜上演,场场满座。如今,虽现代影视技术冲击使潮剧辉煌不再,但在泰国仍有一席之地。耀华力路附近商店,潮剧录音带、录像带、影碟畅销,流动潮剧戏班(“尖脚戏班”)在神庙演出助兴。有趣的是,如今一些潮剧演员是泰国东北部的佬族泰人,他们虽不懂潮州话,但通过标注泰语发音,将潮剧唱得有板有眼。

潮剧在泰国的发展过程中,还与泰国文化相互融合,产生用泰语演唱、糅合泰国元素的泰语潮剧(“优泰剧”),深受泰国民众乃至王室喜爱。泰国潮剧传承中心等机构积极推动潮剧传承传播,与中国广东潮剧院等合作,开展传习、交流演出活动,培养新一代潮剧爱好者,让潮剧这一古老艺术在泰国继续绽放光彩。


潮州文化在泰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,从语言到生活习惯,从饮食到娱乐艺术,无处不在。潮州移民及其后裔在融入泰国社会的同时,坚守和传承自身文化,与泰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、相互促进,共同塑造了泰国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景观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潮州文化在泰国的传承与发展,不仅是潮州人对故土文化的眷恋与坚守,也是中泰两国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,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
一个在泰国留子,喜欢在大街小巷中去体会泰国文化,不断学习新的泰语知识,更多泰国留学资讯及院校信息请关注秦老师获取哦~

官网个人信息图.png


阅读913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