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夜之间,相当一部分高校专任教师的天塌了。作为一名高校专任教师。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:专业还在,学生少了。最最痛苦的事情则是:老师还在,专业没了。很明显,这股痛苦还在延续。
史上**专业调整
2024年,我们迎来了高校发展史上**的专业结构调整: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,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布点1670个。可以说是数量足够多,领域足够广。那这个调整力度到底有多空前?这要从高校专业的历史发展中找答案:
全国本科高校有1308所,本科专业包括12个门类、93个专业类、816种专业,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数有6.2万个。过去的12年,我们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.1万个,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.2万个。今年一年撤销或停招的专业布点数,就占到了过去12年总数的14%。很多高校,很多专业都受到了波及。
专业撤销或停招重灾区
本世纪初,那些曾经高光的专业如今开始变得渐渐失意。包括但不限于:新闻、会计,建筑、土木,日语、德语、意大利语,市场营销、公共事业管理等等。尤其是曾经专业领域里的王者“建筑”和“土木”,现在频遭嫌弃。
武汉大学的大一建筑专业自打开通绿色通道转专业,仅剩4人。但系里竟然有9个教授,14个副教授,6个讲师。妥妥的教授比学生还要多;网传西安交通大学2025届本科生毕业分布一览: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3人。建筑学专业毕业生24人。专业没了,学生没了,那老师会去哪儿呢?
老师都去了哪里?
不同于体制内宽容的公办高校。民办高校的专业生存和就业的前景高度挂钩。那些工资低、找工作难、离职率高的专业都是被终结的重灾区。民办高校在裁撤,公办高校在调整。
2024年,四川大学进行专业调整,一口气撤销31个专业。那老师都去了哪里?专业裁撤并转,老师们也在被迫分流外加主动转型升级。就比如说咱在高校里教英语吧,英专没了,可以教大外,大外没了可以教研究生英语。
不过金字塔顶端的985们都在调整,211、普本也都陆续在变革。老师接受或者不接受,那都得与时俱进。撤掉了老专业,那就再申请个新专业,或往AI上靠拢,或往芯片上找寻。同时考虑:适配国家战略急需,适配区域改革发展,适配高校专业建设,适配学生全面提升。
作为学生,作为老师,别骗别人,更别骗自己。专业过热过冷都得警惕,过热的难免一地鸡毛,过冷的没准儿有“意外惊喜”。专业虚虚实实,就业真真假假,你得心如止水,也得目光如炬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你既得盯着学校的黑手,也得瞧着衙门的快刀,更得瞅着市场的皮鞭。专业没了不可怕,最可怕的是因为专业的裁撤,我们未来完全没了选择,丧失了主观能动性。
所以,你要能预判别人的预判,因为别人的出发点不会是你的利益和你的发展。破解未来高校专业裁撤并转的**办法就是:预判在对方预判之先,调整在对方调整之前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老师们能做的,不仅仅是无休止的等待,而是可以化被动为主动。细细观察,就能发现,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倡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,强化高层次教师培养——中学教师逐步实现以研究生层次为主,高校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重要来源。
这说明了什么?大家细品。
我是小木老师,一个絮絮叨叨的留学顾问,一同分享大千世界里的小小生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