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代变了,学历的价值变了,教育的预期也变了。无论你接不接受,考上大学成为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。
1.学历大众化
事实胜于雄辩。2024年,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经达到1179万。2025年,这一数据将增加到1222万。对比2000年,毕业生规模增加了13倍。2024年,参加高考人数规模已经达到1342万。对比2000年,参加高考人数规模增加了3.6倍。
高校毕业生人数和高考报名人数还在持续增加,但新出生人口减少了。2023年,新出生人数已经降至902万。对比2000年的1771万,新出生人口已经缩减2倍。2022年是学历拐点元年,高校毕业生人数1076万,这一年新出生人口956万。
当年度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完全覆盖新出生人口数并达到1.1倍。也可以说,只要2022年出生的孩子们愿意,18年后人人将是大学生。人人都是大学生,也就相当于人人都不是大学生。大学学历含金量的底层逻辑已经悄然改变。
2.大学分层化
考上大学很难再改变命运。40年前,考上中专就能改变命运。30年前,考上大专就能改变命运。一个人的努力确实可以提高学历,一群人的努力提高的只不过是学历占比。这么多年,贬值严重的不是货币,而是努力,是家庭的鸡娃,是个人的勤奋。现在,考上大学能改变的东西仅仅是学历,仅此而已。
2000年新出生人数是大学毕业生的18.6倍,2023年这一数据为0.78倍。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新出生人口已经出现严重的倒挂。大学生已经不是社会的刚需,有含金量的学历才是。
什么样的学历有含金量?对于普通人来说,你学什么?在哪儿用?远比你在哪儿学要重要的多。很多家长觉得只要孩子考上了大学,别管大专,还是民本,二本,一本。那咱就是飞上枝头变凤凰。也因此病急乱投医,想法设法进到大学门就行。然后,让孩子学新闻,学管理,学艺术,学经济,学商贸,学新媒体。这些名字听来就高大上。至于什么殡葬、兽医、监狱学、地质勘察、拔牙护理,听着就有点儿苦逼。但航空、航天、大数据、半导体、计算机的又考不上。很多时候,往往要等到毕业,才会发现自己专业虽然“高大上”,但就业之路不宽广。
3.梦想残酷化
学生毕业走向市场,才发现做了四年的梦终于醒了。在商业市场残酷的价值规律和运行规律的淘汰之下。摆在面前的工作,除了送外卖,打螺丝,就是送快递,泡奶茶。哪怕“实现梦想”坐到办公室,也不得不接受每月收入仅仅三四千左右的现实。面对当地高企的房价,如果没有家庭的帮衬,就自己微薄的工资而言,买房是想都不敢想。
考公考编的机会虽然年年都有,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机会终究有限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,受限于眼前的工作,考公考编也同样越来越难。你目之所及硕士在扩招,博士在扩招,所有的学历层次都在扩招。但紧接着就有一个尴尬的现实:学历大放水,但学生却不够用了。不过别管硕士、博士、圣斗士,最后不还得照样面对找工作的关卡嘛?
4.就业白热化
隔壁的日本2024年本科录取率64%,韩国2024年本科录取率69%。但上大学方面,日韩几乎做到了高考录取率的100%,只要你愿意,上学就没问题。在欧洲,哪怕卖手机、做售货员,人家也都有大学学历。关键人家都是清一色第三产业占主导的服务消费型社会,人口基数小,就业岗位多。
但我们第三产业占比仅仅刚过半,没那么多做办公室的服务型岗位。产业结构决定了这么多的大学生,按照比例,那就注定必须有人送外卖、送快递、开滴滴、打螺丝。身边的普通朋友总是纠结专业、学校、城市到底怎么排序怎么选。增量时代城市优先,增量向存量时代转换阶段学校优先,存量时代专业优先。
一个脚踏实地的专业就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,能让你在社会体面的生存下去。当然,大部分人只有经过社会的反复毒打,才能深刻体会专业的重要性。要不然,你猜那些高分考生们为啥不选985、211,而是选机电、进警校?
我们很多现象都是瞬间完成,根本不会给你留丝毫准备的余地,学历亦如此。学历进入贬值通道,不会有丝毫减速的可能,进而改变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投入和预期。 我们改变不了这样的趋势,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,有备则制人,无备则制于人。趁现在还来得及,让自己多一点底气,多一点储备、多一点手艺,不说凌驾于众人之上,至少让自己成为不最早被淘汰的那一批。
我是小木老师,一个絮絮叨叨的留学顾问,一起分享大千世界里的小小生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