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较早选择泰国兰实大学的中国留学生,我常被问及为何选择这所位于曼谷近郊的私立名校。每当这时,我总会想起初抵校园时那片映入眼帘的湖泊,倒映着理工学院标志性的蓝色穹顶,也倒映着我对未来的憧憬。

兰实大学虽不在市中心,但校园就像一座自给自足的小城。从宿舍区乘坐校车十分钟即可抵达教学区,周末搭乘学校巴士更能直达Future Park商圈。作为泰国专业设置最全的私立大学,我们拥有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学院,也有泰语授课的各类王牌专业。我选择的传媒专业配备了全东南亚知名的演播厅,常能遇见业界知名校友回校交流。
记得开学第一周,我们五个中国学生结伴找教室,在迷宫般的传媒学院大楼里转了好久。那时全校中国留学生不足百人,所有事务都要自己摸索——选课系统真的很复杂,90天报到要自己去移民局,小组讨论时面对各国同学的口音一头雾水。最难忘第一次presentation,我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,却被教授随机的提问问得哑口无言。
生活的考验接踵而至。初到泰国正逢雨季,宿舍墙角的霉斑像蔓延的乡愁;在食堂指着图片点餐,端来的却是甜到发腻的奇葩搭配;坐出租车去附近夜市,明明说好200铢,下车时司机硬要收300。最崩溃的是某个深夜,蚂蚁大军攻陷了我的宿舍,我蹲在地上哭了整整半小时。

转折发生在那个迷路的午后。当我第三次在校园里找不到校车站时,一位抱着法棍面包的泰国女生直接把我领到车站,临走还塞给我一个刚出炉的菠萝包。渐渐地,这个国家开始向我展露温柔:轻轨站帮我补票的上班族、食堂多给我加勺肉的阿姨、实习时手把手教我做会议记录的导师。在曼谷某家4A公司实习期间,我搞砸过重要文件的翻译,但泰国同事只是双手合十地说“没关系”,然后陪我加班到深夜修改。
很多人质疑:“为什么去泰国留学?”我总会提起传媒学院的设备墙——那里陈列着历届学长学姐获得的国际奖项;也会说起在东盟峰会做志愿者的经历,如何让我真正理解跨文化沟通。这里的教育或许没有欧美名校的光环,却给了普通工薪家庭的我一个眺望世界的窗口。
我们班像个小型联合国:本地同学会热情推荐隐藏版美食,日本同学教我整理笔记的秘诀,欧洲交换生带我领略不一样的曼谷。最让我羡慕的是丹麦同学的英语,流利得像是母语,后来才知道她每天对着泰剧练四小时口语。

选择兰实的初心,源于对热带国度的向往。真正让我留下的,是这里独特的成长节奏——可以在图书馆刷夜准备期末作业,也可以周末去乍都乍集市淘手工艺品,更能在宋干节时和世界各地的人打水仗。这种“慢”不是懈怠,而是对生活本真的回归。
毕业前夕,学校新建的体育馆正式启用,国际学院也搬进了智能教学楼。看着学弟学妹们在专属导师指导下办理签证,在新建的中文图书馆备考,我既欣慰又有些酸楚——我们这届开拓者,确实用很多“第一次”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。
如今回国工作,我依然想念兰实湖畔的夕阳,想念花25铢就能买到的椰丝煎饼,想念在创意市集淘到的每一件手作。更想念那个在异国他乡学会独当一面,在文化碰撞中变得柔韧的自己。

这段留学时光如同校车窗外掠过的鸡蛋花,看似寻常却暗香悠长。它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在任何土壤都能生根发芽的勇气。正如毕业时导师给我的赠言:教育的目的不是装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团火——而兰实点燃的这团火,至今仍在照亮我前行的路。